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对外交流
其实安装空调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小编家里也曾安装过空调,师傅高层作业,栓一根绳子几个人拉着就在十几层的楼上施工,挣得都是辛苦钱。今天咱们换个角度看看德国工人是怎么安装空调的,的确和咱们不一样!友情提示,建议在wifi下欣赏,留着流量学知识!亮点还是很多的,毕竟咱们安装空调都是抢时间的,德国工人相对来说用的时间较为多些,工具也多:内机临时支撑,力矩板手,外管保护套,外机垫子。确实漂亮。
你知道吗?其实Made in Germany也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德国人曾经被耻笑为“精神散漫”的民族,他们也经历过步履维艰的“山寨阶段”,甚至,他们的产品都要打上屈辱的符号“Made in Germany”。如今,德国制造已经是品质的象征,是先进的标签。 那么,德国是如何华丽转身,成为世界工业品质的代表? 十个关键词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Georg Friedrich List,1789-1846),德国著名经济学家。1841年(那会中国正经受鸦片战争),他的一句话轰动全德:“当一个人已登上了高峰,就会把他使用过的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爬上来!” 19世纪前期的德国,民族工业脆弱。欧洲霸主英国以亚当·斯密自由贸易论强势开道,试图用看不见的手,阴谋掌控德国经济。对此,李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保护的是英国利益,德国要摆脱被先进国掠夺的命运,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强国之路。 NO.2 德皇威廉一世与俾斯麦 位于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交界处的德意志之角,这里耸立着帝国首任皇帝威廉一世(1797-1888,1871年就任德意志帝国任皇帝,那时中国是清朝咸丰当政)的雕像。 正是这位皇帝,和他的铁血宰相俾斯麦(1815-1898,1871-1890年任德意志帝国宰相),用政策和法律,为德国工业赶超英国开辟了道路。这个时期的德国,进行了军事改革,健全普鲁士军制,完成德意志统一。 另外还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福利体系,有力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国家工业的发展。 NO.3 创业大潮 今天我们熟知的很多德国著名的企业和品牌,如蒂森克虏伯、西门子、博世、汉高、拜耳、奔驰等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左右),次世界大战(1914-1918)之前诞生的。 一场如火如荼的全民创业大潮在当时的德意志可谓是空前绝后,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以及现在人们口中的“隐形”企业都是在当时发展起来的。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优秀人才大量涌现,他们支撑起了德意志工业的天空。那样一个大的创业时代,其影响力足以跨越百年! NO.4 鲁尔区 旧煤矿改造而成的鲁尔博物馆,见证了鲁尔区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成功转型。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当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也在战后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腾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鲁尔区的兴起、发展和衰落,再到如今的转型,可谓是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NO.5 隐形 赫尔曼·西蒙,“隐形之父”,他提出的“隐形”概念正是德国经济和工业真正的基石。“隐形”遍布德国的城市和乡村,他们占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有着独特的竞争策略,往往在某一个细分的市场中进行着专心致志的耕耘,直到成就全球行业内的“独尊地位”。 在“隐形”中,大部分企业因为不与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而常常不为人所知。但是在其客户眼中,却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NO.6 家族传承 在德国的制造业以及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家族企业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德国之所以强大,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是德国的家族企业,德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由家族企业撑起来的,因为超过九成的德国企业都是家族企业。 万般手艺千种诀窍,皆是靠着这种天然的体系传承至今。象蒂森克虏伯、西门子、博世、汉高、拜耳、奔驰、福斯、阿迪达斯等都是以家族名字命名的! NO.7 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历经数百年培育与积淀,即使在机械复制时代也并未断流枯竭,反而静水流深。早在中世纪,德国就有了“工匠”的职业,那些技艺高超的手工业者,被称为“师傅”。 由于基督教的影响,这些手工业者视自己的职业为上帝授予的天职,做好自己的营生不仅是为了赚钱,还是对上帝很好的侍奉。 在这种强烈责任的感召下,他们对自己的产品高度关注,终生奉献,追求完美。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NO.8 双轨制教育 双轨制教育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这种教育体系可以让学生学习联系实际,在学习期间同时获得工作经历。 最终,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所体现出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确保较高的学员聘用率。 在以企业实践实习为主,学校理论学习为辅的双轨制教育之下,学生毕业时就成了技能娴熟的专业工作者并能立即为企业所用。年轻人得到工作,企业得到合格的雇员,劳动力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NO.9 技术创新体系 政府资助、协会管理的研发机构填补了中小企业没有独立研发能力的空白。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企业可以共同赞助研发机构的科研项目,而研发机构则负责把很新的技术通过研发、实验,很后形成成熟产品,进入企业的生产环节。 作为回报,研究成果由研发机构和赞助企业共同分享。这种模式的出现,不仅助推了德国工业的百年发展,也形成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德国工业界,一家独大的企业屈指可数,几千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具有领军能力的中小型企业,构成了德国工业的脊梁。 0 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 动图 1918年3月,德国标准化协会制定并发布了个德国工业标准,此后每年都会发布不同领域的行业标准,至今,他们制定的标准已经涉及建筑工程、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家政等各个领域,上千个行业标准中,约8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
真正的快,不是拔腿就跑,而是选好跑鞋、系好鞋带、看准方向、计算节拍、一气呵成。真正的快,不是草草了事,而是一板一眼、有张有度、成果可再现。 转眼间来到徐工欧洲采购中心已经三个月了。在适应新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在感悟着德国同事的工作风格。 与德国同事工作的感觉:慢! 德国同事工作的一个口头禅:not that hurry 凡事都不会催。 对比德国同事而言,中国的同事则更多的会问:什么时候可以给我?能不能再快点?所以我刚从国内过来的时候,很是不适应。 然而经过三个月的了解,我发现德国同事的高效率同样也让人惊奇。这个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德国人工作这么慢,但是效率又这么高呢?为什么自己在国内的工作状态热火朝天,却还是忙碌不已呢?这个中间的差异体现在哪里呢? 1、欧洲公司均采用邮件办公 邮件办公可以让每个员工按部就班,逐个处理,同时邮件可以分类整理存档,每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国内办公则更注重使用电话、QQ、微信等工具,手段多样化、综合化,速度很快,响应也快。但是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后期如果想要追踪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则无从下手。 2、工作要求一次到位,中间过程保证连贯 德国同事在处理事务时,要求对细枝末节一次到位,而且中间要求不能被打扰,不能被中断。这也是预约这个习惯在德国特别流行的原因。 而国内的办公习惯,经常是事情A做到一半,事情B就来了,事情B刚准备开始,事情C又来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内同事一天做了100件事,可能成功了10件;而德国同事一天做了20件事,但是成功了20件。 3、工具化思维 德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工具化思维深深的印刻在每个人的工作思路中。 我们接触的德国科研员,他们在做测试的时候,经常是自己先把一套测试思路和测试软件编辑出来,然后论证了这个工具后,再用这个工具去快速地测试数据。而国内技术人员更多的是找到机器就开始收集数据,收集完了数据再想办法分析,很后得出结论。这样一次的工作,德国人是慢的;但是如果测试十次,德国人和国内人员效率开始相当;如果测试一千次,德国人的效率开始大幅度提升。 同样的,他们的各个职能的员工,在开始工作之前,都会花一段较长的时间,设计最适合自己的一套模式、一套软件包、一套方案、一套习惯。然后后面的工作,就是用这个做出来的工具箱,一遍遍地开展工作。 反过来再思考一下,快和慢的问题。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都需要对快和慢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真正的快,不是拔腿就跑,而是选好跑鞋、系好鞋带、看准方向、计算节拍、一气呵成。真正的快,不是草草了事,而是一板一眼、有张有度、成果可再现。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亲临德国工厂,体验工业4.0究竟有多神奇! 前前段时间大家一直在探讨德国的“工业4.0”,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它关系到未来世界的主导者的问题,德国、美国、中国,分布遇到了什么机遇和挑战?谁最有可能掌控世界,完全可以从这里开始说起。 先说说德国,“工业4.0”确实已上升为德国的战略,但就连德国业界都有300多种对于“工业4.0”的不同阐述,这说明崭新的事物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定义,更何况我们这些局外人?所以耳闻为虚,眼见为实,要想在工业4.0方面有发言权,必须亲自去德国的一线工厂深度学习、一窥尊容,下面我们就跟随一名亲身德国的《环球》杂志记者的经历一边学习一边探讨。一、未来工厂——“机器”有了灵魂,它能读懂“产品” 位于巴伐利亚州东北小镇上的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制造厂,虽然只有三座外观简朴的厂房,却被誉为德国“工业4.0”模范工厂,它是未来德国工业的一个缩影。 安贝格拥有欧洲很先进的数字化生产平台。工厂主要生产PLC和其他工业自动化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无论元件、半成品还是待交付的产品,均有各自编码,在电路板安装上生产线之后,可全程自动确定每道工序;生产的每个流程,包括焊接、装配或物流包装等,一切过程数据也都记录在案可供追溯; 更重要的是:在一条流水线上,可通过预先设置控制程序,自动装配不同元件,流水生产出各具特性的产品。 由于“产品”与“机器”实现了“沟通”,整个生产过程都为实现IT控制进行了优化,生产效率因此大大提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工作量需要人工处理,主要是数据检测和记录;工厂每年生产元件30亿个,每秒钟可生产出一个产品,产能较数字化前提高了8倍,而由于对所有元件及工序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工厂可做到24小时内为客户供货。 此外,由于实时监测并挖掘分析质量数据,次品率大大降低。工厂负责人卡尔·比特纳说,该厂质量合格率高达99.9988%,“全球没有任何一家同类工厂可以实现如此低的次品率”。 二、自动化中心——机器也会自我更新 离开安贝格,我记者来到德国北部的雷蒙哥,这里是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工业自动化应用中心,专门为企业研发并生产推动“工业4.0”所需的设备和解决方案。请加微信号:robotinfo 为工业智能化而努力 “传统工业时代下,如果更换一台流水机器的设备往往需要数天。但是现在我们只需要几分钟。中心负责人尤尔根·雅思博奈特说。这是因为在传统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先把新的部件手动连接到工作环境,然后再去调整生产线上的控制装置。就像几十年前使用电脑工作时一样。“那时,每个新部件都需要一张带有驱动程序的软盘,安装之后经常与计算机上的其他部件发生冲突,以至于用户不得不手工进行调整。” 而现在USB的出现让一切变得简单和轻松。我们只需把新装置插到计算机上即可。“即插即用”成为这一技术进步的生动描述。现在,工业4.0的专家们用“即插即生产”来指设备和系统的顺畅配置,就像雷蒙哥公司的场景一样。就像电脑一样,未来的部件会自发地与工作环境相连接,自己把自己集成到现有控制系统当中。
奥迪一直将科技作为产品的卖点,这一次奥迪将科技发挥到了,为我们描绘出一座未来汽车工厂——奥迪智能工厂在这座工厂中,我们熟悉的生产线消失不见,零件运输由自动驾驶小车甚至是无人机完成,3D打印技术也得到普及……这样一座颠覆传统的汽车工厂都有哪些黑科技?先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再看详细介绍一
“2015陆家嘴论坛”上,汉德工业促进资本集团蔡洪平就“工业促进资本”的问题时提出,中国目前还谈不上工业4.0,现在3.0都还不具备,我们只有2.0,还是半自动化的时代,中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是谁造成中国的工业科技远不如德国?他认为我们对于创新的支持不能仅停留在资金层面,目前资本市场的过度推动反而残害了工业心。我们国家的钱太多,但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安静的心"。在投行界,蔡洪平被冠以“首富园丁”、“中国民营海外上市之父”的称号。在2015陆家嘴论坛上,人们都在讨论股票、金融、宏观经济的时候,6月27日下午的“金融创新支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发展”专题论坛上,汉德工业促进资本集团执行主席蔡洪平却谈到了“安静的心”。“中国缺的不是钱,我们国家的钱太多,我认为缺的是安静的心。”为什么缺乏“安静的心”?蔡洪平将矛头直指眼下中国的资本市场。他说:“在这样的资本市场推动下来还有谁安心做技术?赶快上新三板吧,上了以后几百万就来了。这种心态把整个工业心给残害了。”看不懂“市胆率”目前我们是中德之间个做跨境投资的,主要是投德国的企业,主要让他们发展,到中国来落地。我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做广告,跟历届陆家嘴论坛相比,今年的讲话要小心一点,不能真话说的太多,第二确实很多不懂的事发生了。我做了20年投资银行家,到今天为止很多现象看不懂,昨天会场上也被批判,我们都讲估值、讲市盈率、市销售率,都有国际上成熟的规则。他们说老蔡你太老了,太落后了,现在我们都讲“市梦率”,上个礼拜告诉我叫“市胆率”,所以我不懂了。我还是老老实实,不要多谈金融创新的事,不懂的现象让它发展吧。总有人会理解、总有人会买单,总有人会付出代价,总有人会得到很好的教育。我相信估值还是很重要的。这里谈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我认为这是应该的。现在各个平台、政府、社会都在支持创新,我是同意的。但是我也提出来不能过度地把金融支持创新停留在资金层面,我去了一家A股公司两次,那家公司股票涨停。说工业4.0来了,老蔡来了。我一看股票市场,真的涨停了。我认为我们目前所谓的创新支持也好,不能停留在资金停留,也不能停留在舆论炒作层面,还是要实打实看看我们的技术、我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们谈不上4.0。3.0还不具备,我们只有2.0,还是半自动化的时代。我自己做了两三个月的调查研究,在德国、在中国反复看,我们的差距真不小。个差距,原发性的科研技术创新少,很多媒体发布的研发创新,大部分都停留在科研院所或者美国回来的同学有这个点子了,有了一个发明创造。但是
世事间总是默契不断,值德国发明达人卡尔·德莱斯(Karl Drais)发明自行车 200年之际,共享单车在中国风靡一时。上下班高峰,一辆辆各色共享单车组成的骑行大军是城市一景。 德国版共享单车早在2001年,德国联邦铁路(DB)就在慕尼黑引入了一套自行车共享系统,叫做“Call a Bike“。后来这一共享单车的服务扩展到了德国的7个城市,柏林市内就有1650辆这种银红相间的自行车供注册用户使用。当然,你也许觉得这与如今中国的共享单车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毕竟当时会受到技术方面的诸多限制。想要使用共享单车的人需要打电话获悉最近的单车位置及解锁单车。计费方式是8欧分/
日前,德国制造和电子公司西门子刚刚宣布成功地完成了对其新的3D打印燃气涡轮机叶片的发动机测试,测试速度为13000转/分,温度则超过了1250摄氏度。西门子成功完成对完全采用增材制造(也称“3D打印”)技术生产的燃气轮机叶片的首次满负荷核心机试验,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可能是工业增材制造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西门子在发动机满负荷状态下成功验证了多个采用传统设计的增材制造涡轮机叶片。这意味着该叶片的测试转速达到每分钟13,000转,测试温度超过摄氏1,250度。此外,西门子还测试了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的经全面改良内部冷却结构的新叶片。据了解,新3D打印叶片采用了一个创新性的、用先进的CAD软件设计的内部冷却结构,由Materials Solutions公司制造。Materials Solutions是一家英国增材制造公司,于2016年8月被西门子收购,它位于英国伍斯特地区,专门生产透平机械高温应用的高性能部件。对透平机械设备来说,精度、表面光洁度和材料质量对确保部件的运行性能至关重要。上述试验在位于英国林肯的西门子工业燃气轮机厂的测试装置上进行。在18个月的时间内,西门子工程师和Materials Solutions的增材制造专家完成了整个开发过程,从叶片设计和AM(增材制造)材料开发到新的模拟技术的开发和质量控制的执行。这些叶片安装在13兆瓦(MW)的西门子SGT-400工业燃气轮机上。该增材制造轮机叶片利用多晶镍超合金粉末制造,能够耐受高压、高温和燃气轮机的高速运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在满负荷核心机试验中,这些燃气轮机叶片运行速度超过1,600公里/小时,受力高达11吨(相当于伦敦一辆满载公交车的重量)。这些叶片被摄氏1,250度的气体包围,然后利用超过摄氏400度的空气冷却。在林肯工厂测试的先进叶片设计改进了冷却性能,可以提高西门子燃气轮机的总体效率。除了能实现复杂的内部冷却系统外,增材制造技术也缩短了每个叶片的生产时间。该技术将原型开发的前置时间减少了90%,由于这样的效率和测试的成功,西门子打算继续使用Materials Solutions的3D打印设施和专业知识来改进其涡轮机系统。▼视频:西门子3D打印西门子在材料科学、自动化、制造等关键领域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工艺专长,因此西门子在塑造3D打印行业的未来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下一步将是成功完成高级叶片设计测试,以充分挖掘增材制造的潜力。西门子正在研发仅能借助增材制造技术实现的独特燃气轮机设计,扩大增材制造轮机设备的批量生产。立足西门子在能源市场逾百年的经验,西门子有能力将新设计可能性转化为面向客户的具体解决方案。来源:国际金属在线(ID:jianyanzaixian)
日新月异的德国先进机器人是否会抢了工人饭碗?最牛的德国铁路他们又出了什么高科技,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转自:德国工业
在 2013 年汉诺威工业设计博览会上,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了「工业 4.0」概念,也就是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欧洲乃至全球工业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并获得诸多认同,而类似西门子这样的老牌企业也是此概念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可见,德国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地位依旧占据着主导。从风靡百年的「包豪斯」到如今的「工业 4.0」,不论是狭义的工业设计概念,还是广义的产业理论,整个人类的工业发展都少不了德国的浓重之笔。许多人说现在的德国开始了制造业回归的现象,即「再工业化」,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工业设计又将在德国扮演怎样的角色,从这 12 位工业设计师开始了解德国工业设计的历史及现状。 1、彼得·贝伦斯 彼得·贝伦斯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人物,活跃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同时也被誉为「位现代艺术设计师」,知名的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即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早期也曾在他的工作室工作。在 1904 年参与德国工业同盟的前期组织工作,1907 年,在穆特修斯的倡导下德国工业同盟正式成立。在其努力下,德国工业同盟提出「工业产品的优质化」,并努力将艺术融入工业。后来他受聘于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师。电风扇这款台式电风扇设计于 1908 年,简约的造型,极具实用性,即使过了百年,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多台式电扇也是同样的造型设计。 电壶
Copyright© 2013-2024 天津西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400-9619-005 传真:400-9619-005 联系人:余子豪 400-9619-005 邮箱:sales@e-xina.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235号河川大厦A座22D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946号 | 津ICP备13001985号-1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们